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是由依法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的非公立醫療機構、相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有關組織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全國性、行業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更多>>
實話石說丨治病不防病,牙疼才真是要人命呢!
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眾所周知,齲齒在冷、熱、酸、甜等情況下都會產生疼痛感,事實上,當阻生牙在頜骨內位置不當,不能萌出到正常咬合位置時,也會引發持續性疼痛,從而談“牙痛”色變。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引發牙疼的原因還有很多,如牙周炎,上火等等。
牙疼往往會伴隨感染,口腔兩大疾患包括齲齒和牙周炎,都是慢性感染的典范。事實上,輕度牙周炎是無需全身用藥治療的,一般以局部用藥沖洗為主,如甲硝唑含漱液、西比氯胺含漱液等。甲硝唑含漱液一次10~20ml,1天漱口3~4次。西比氯胺含漱液一次15ml,強力漱口1分鐘,1天漱口2次以上即可。含漱液可在刷牙前后使用,漱口后吐出,不可下咽,是口腔疾病優良的輔助用藥。
依據口腔感染大部分為厭氧菌所引發的特點,口服抗感染藥物主要以甲硝唑片或替硝唑片為主,也可以聯合使用阿莫西林(注意阿莫西林服用前需要作青霉素皮試)或頭孢菌素。甲硝唑,為硝基咪唑類藥物,每日0.6~1.2g,分3次服用。替硝唑則為第二代的硝基咪唑類藥物,可以認為是甲硝唑的升級替代品種,因其活性是甲硝唑的2~4倍,毒性反應明顯低很多,并且沒有致癌性。值得注意的是,服用甲硝唑、替硝唑及部分頭孢菌素期間切忌喝酒,以免產生酒精樣“雙硫侖樣”毒性反應。
牙疼的病因除了感染,也有“上火”的可能。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以中醫理論加以解釋,屬于中醫熱證范疇。中醫認為當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癥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證候,表現在口腔的具體癥狀為口角糜爛、牙齦腫脹、牙齒疼痛等,在干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加容易發生。解決的方法是“去火”,即中醫的清熱瀉火法,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的藥物,如一清膠囊、新癀片、六神丸等等。值得提醒的是,中藥雖好,也不能長時間、大劑量服用。事實上中藥不是不良反應小或者少,而是不良反應不明確,所謂量效關系不明、作用機制不清,久服反而會存在安全隱患。
當牙疼嚴重影響到了日常生活,比如晚上痛醒影響睡眠,務必先查明病因,且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止痛藥。首選為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如對乙酰氨基酚(散利痛、泰諾)、布洛芬(芬必得)、塞來昔布(西樂葆)等。藥物服用至少間隔4~6小時,盡可能在飯后半小時左右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對乙酰氨基酚1天的服用總量不能超過2g,布洛芬不能超過2.4g,以免誘發肝損等嚴重問題。謹記:止痛藥治“標”不治“本”,牙疼反復發作還是需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切忌一牙疼就習慣性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徒增遺憾。
在做牙科有創檢查前,如您正在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請務必主動告訴醫生。事實上,牙科手術前需要測量血壓以求保持穩定,停服抗血小板或者抗凝藥物數天以免引發出血等,排除隱患力求安全。
治病不防病,牙疼才真是要人命呢!養成良好的日常用牙習慣,保養牙齒,多預防才有助于大家遠離口腔疾病,事半功倍。如飯后勤漱口、刷牙,每次應至少保持2分鐘以上,清淡飲食,少吃辛辣、煎炸食品,每半年至一年時間做一次常規口腔檢查、保健等等。
?聲明:文中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作者簡介: 石浩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信用與能力評價專家庫專家;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藥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醫療質量與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微博粉絲80萬;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副會長、理事;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藥學科普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使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者協會會員;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特聘“食品藥品安全科普專家”;上海健康醫學院系部學術委員會委員;黃浦區科普志愿者協會理事長;黃浦區醫學會藥事質控專家組成員;黃浦區人民陪審員;第2屆黃浦區青年聯合會委員、常委;第2屆黃浦區科協代表,第2屆黃浦區紅十字會理事。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的《中國臨床醫師雜志》編委,《中國醫刊》特邀編委,《中國醫藥工業雜志》審稿專家。